ORv3 5.5kW
AI 伺服器電源系統
搭載碳化矽 MOSFET 與 STM32G4 數位電源控制器,依據 OCP Open Rack v3 架構開發,兼具高功率密度與優異的電力轉換效率,讓 AI 伺服器運作更穩定、高效且節能。
主場論壇 |
|||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時間 | 主題 | |||
| 08:30 – 09:30 | 報到與展示體驗 | |||
| 09:30 – 09:40 | APeC 區策略願景分享 | |||
| 09:40 – 10:00 | 台灣策略藍圖與意法半導體 IDM 架構 | |||
| 10:00 – 10:20 | 永續經營願景與實踐承諾 | |||
| 10:20 – 11:00 | 茶歇與展示體驗 | |||
| 時間 |
議程 |
||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場次 |
分場 1 智慧移動與車用技術 |
分場 2 電源與能源 |
分場 3 雲端連網與自主裝置 |
分場 4 ST 與合作夥伴解決方案 |
| 11:00 - 11:30 | Stellar MCU 平台:整合乙太網路環形架構與 AI 功能 | ORv3 5.5kW AI 伺服器電源平台:兼顧功率密度與能效的新架構設計 | 高速短距離 60GHz 無線通訊的設計與應用 | 從展示到部署:邊緣 AI 的實際應用與案例分享 |
| 11:30 - 12:00 |
智慧開關技術,推動車輛電氣化應用 | 48V 資料中心電源應用:支撐更節能的運算核心 | ST MEMS 感測器:驅動智慧物聯裝置的創新設計 |
STM32 AI 解決方案應用分享
|
| 12:00 - 13:30 | 午餐與展示體驗 | |||
| 13:30 - 14:00 | ST 車用 GNSS 與 IVI 整合技術,打造更智慧的駕駛體驗 | STM32 數位電源控制技術:稳定系統運作並提升管理靈活性 | STM32MP 與人機介面 (HMI) 系統整合實例 | 揭示 ST 機器人技術布局與未來應用 |
| 14:00 - 14:30 | 從影像到 MEMS:車用感測技術的進化之路 | ST 電池管理系統 (BMS):確保高壓電池的安全與壽命表現 | eSIM 與 NFC 技術如何提升智慧裝置的連線效能 |
AI 伺服器高功率冷卻系統設計
|
| 14:30 - 15:00 | ST 功率元件:打造更高效的智慧移動系統 | 伺服器與資料中心的類比設計:優化電源架構以強化整體效能 | STM32 嵌入式安全設計的導入要點 | ST COT+ 與服務:應用於 LEO 衛星與矽光子技術 |
| 15:00 - 15:20 | 茶歇與展示體驗 | |||
| 15:20 - 15:50 |
ST 智慧閘極驅動技術,提升電動車整體效能
|
ST 功率元件技術:強化電源轉換效能與可靠性
|
從視覺到感知:ST 影像與 ToF 感測技術在機器人應用的設計重點 |
雙馬達高整合 FOC 驅動技術於機器人手與人型機器人應用
|
| 15:50 - 16:20 | 運用 NFC 與 EEPROM 技術,強化智慧移動體驗 | SiC MOSFET 閘極驅動設計:平衡效率與可靠度的設計實務 |
ST 無線連網與智慧物聯的整合應用
|
邊緣 AI 與仿生感測:微控制器的全新應用時代 |
| 16:20 - 16:30 | 抽獎與活動結束 | |||

搭載碳化矽 MOSFET 與 STM32G4 數位電源控制器,依據 OCP Open Rack v3 架構開發,兼具高功率密度與優異的電力轉換效率,讓 AI 伺服器運作更穩定、高效且節能。

採用 STB-UCL 拓撲架構,提供 1.6kW ¼ 磚高功率密度設計,並支援超過 6kW 的並聯輸出,帶來高效且穩定的電力轉換效能,滿足 AI 資料中心嚴苛的能源需求。

ST 的 PBD 電路板可在精巧設計下輸出 12 kW 功率,協助 NVIDIA 減少纜線體積並提升系統效率。此設計能穩定提供 12 kW 電力,轉換效率超過 98%,在 50V 輸出下達到超過 2,600 W/in³ 的功率密度,充分展現 ST 在高電壓伺服器電源架構上的技術實力。

採用整合式 Vienna PFC 架構,支援碳化矽與矽元件,由單一 STM32G4 控制器,提供高效率與穩定運作的散熱設計,讓 AI 伺服器長時間保持最佳效能。

STM32N6 AI 控制器搭配相機可精準辨識手勢,並利用 STM32MP257 可程式控制板驅動機械手動作,呈現 ST 在 AI 感測與動作控制整合上的創新成果。

STM32 ZeST(零速滿轉矩)與 HSO(高靈敏觀測器)演算法整合,可在無感測器模式下,驅動各類 BLDC 與 PMSM 馬達,從零速到高速皆能平穩運轉,提供靈活高效的馬達控制方案。

展示 ST Edge AI 技術上如何橫跨多種應用領域,從感測延伸至運算,展現更智慧、更快速、更高效的邊緣端 AI,推動智慧裝置邁向全新層次。

ST 以 MEMS 感測技術推動物聯網發展,從感測到連結、從資料到智能,呈現新一代內建 AI 功能的感測器設計,強化應用效能與準確度。

ST 車用影像感測技術強化車內監控效能,支援駕駛監控系統 (DMS) 與乘客監控系統 (OMS),採用最新 510 萬畫素的 Vx1940 感測器,具全域與捲簾快門模式。

車內網路分區控制(ZCU)作為車用中央電腦與傳統 ECU 之間的橋樑,整合 ST 多項汽車級元件與技術,提升車內網路架構的效率與靈活彈性。

ST 自 2011 年發表首款汽車級 GNSS 晶片以來持續創新,2020 年推出雙頻 ASIL B 版本、2021 年再升級為三頻晶片,並將於 2025 年發表全球首款四頻車用 GNSS,展現高精度定位與穩定表現。

L9965x 晶片組採模組化設計,可精準監測電芯及電池模組的電壓及電流,並支援單向或雙向菊鏈架構,符合汽車安全完整性等級 ASIL D,確保電池監控穩定可靠。

ST60A2 支援高速無線影像傳輸,搭配對應 IC 可擴充支援多種介面,包括 DisplayPort、V-by-One、CSI-2 與 DSI。本次示範以 iPad 無線傳輸影像至顯示器,並結合 Niikin 保護套的無線充電功能。

以 STM32MP2 為核心的工業閘道器可連接 AWS 雲端進行設備狀態監測,並透過後量子加密技術保障地端與雲端間的安全通訊。

STSAFE 安全元件可輕鬆整合於裝置設計中,與處理器協同運作,進行裝置身分驗證,並確保系統完整性與資料安全。